声动小编前一段时间报道过电影《太极1》的新闻,如今这部影片票房被公布出来,1.1亿的收入不算好也不算坏。不过小编还是赞叹下这部配乐的创新精神,这部以清朝为历史背景的电影,混搭的竟然是重金属摇滚类型的配乐,鲜明的反差带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别样感受。除了配乐,影片的主题曲也不甘示弱,这首名叫《站起来》的电影主题曲被网络点播超20万次。虽然我们看到电影配乐对于电影整体艺术的改变被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发展速度还是相对缓慢。而且一线大作多使用外国配乐大师,国内的配乐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太极1》上映后 影帝们在接受采访
中国电影配乐鲜有国产“好声音”
自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歌女红牡丹》第一次开启中国有声电影的大门以来,中国电影配乐一度经历“戏不够,歌来凑”的尴尬境地。伴随着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崛起,中国电影配乐在创作上发生了改变。导演和作曲家开始注重配乐与电影画面、故事情节的结合,而不是把电影配乐只作为一种铺垫手法。
今天的中国电影配乐业,虽然在创作和录制上越来越专业,并偶尔有经典作品走火,但更多的配乐作品还是出自国外配乐大师之手。从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到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2046》,这些电影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久石让、梅林茂等日本配乐大师的身影。近几年,共有11位日本配乐大师相继为20多部进入院线的国产大制作电影进行配乐。
中国电影配乐大师严重缺编,属于中国原创、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少之又少。面对这样的现状,国内许多导演只能花重金聘请国外的配乐大师及工作团队完成电影的配乐工作,同时作为一种宣传手段,扩大电影自身的影响力。
三大难题困扰配乐产业化发展
据记者统计,1994年到2012年这18年间,进入院线的国产电影数以千计,而真正出品过原声大碟的电影只有53部。整体销售量,甚至不敌好莱坞卖座电影《泰坦尼克号》单部电影的原声大碟销售量。如此大的反差反映出中国电影配乐距离产业化甚远。
著名音乐人赵杰向记者表示,中国电影配乐制作模式偏向于以音乐人为主的作坊式运作。而在日本及好莱坞,完成一段电影配乐,都是由创作、录音、编辑等不同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作坊式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配乐的品质。这一行业若想走向产业化发展,首先要保证的就是产品的质量。
随着技术进步,许多国外先进电子录音设备被引入国内,并运用到电影配乐的制作上。对于从事音乐编辑的人员而说,很多音乐编辑大多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他们对音乐有很好的把握,但对于录音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远远不足。
“虽然目前国外优秀的录音设备及软件使用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去深入了解这些软件的所有功能,在技术的利用与开发上还是比较薄弱。”赵杰无奈表示。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国产电影中,电影配乐的投入只占整体成本的1%。以一部制作成本是2000万元的电影为例,最后能给到配乐部分的资金只有20万元。而在好莱坞,这项预算就有可能达到160万。赵杰表示,就是这不及好莱坞配乐制作预算1/8的经费,在当电影拍摄遇到超支问题时,还要被导演和制片方缩减。
组建团队培养人才是关键
“电影配乐若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首先要组建创作团队。”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认为,电影本身是由不同专业团队共同创作出来的产物。
在中国,导演代替了专业团队。导演凭借自身现有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有时对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亲力亲为。一人多能的局面限制了电影专业团队的培养与发展。对于电影配乐而言,只有组建出专业的团队,同时给予其独立创作的空间,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要。在电影生产体系中,不同种类的专业人才,会凭借其自身的价值,给电影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以提高电影创作在各环节的可信赖度。”饶曙光表示。
针对资金短缺的问题,饶曙光认为,好莱坞的电影预算中电影配乐之所以会占到8%的比例,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视觉、听觉的高品质要求。因此,要解决资金问题,还是要提高制片方、导演对于听觉的重视度,而观众对于听觉品质的要求也会直接影响到电影制作方对于电影配乐的关注。
网友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