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由莫言获得,有着深厚诺贝尔情节的中国人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炫耀自己也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了。据多家媒体报道,昨日莫言来到古城西安,为作品举办签售活动,期间被央视主持董倩问及是否幸福,莫言坦言不知道自己是否幸福。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这也许是因为,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用去想,能放下一切,精神身体都健康。
莫言签售现场
“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莫言说,“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连日来接受媒体轮番“轰炸”的莫言谈话中显得有些疲惫,笑称最希望“结束采访”。
关于获奖:惊喜而惶恐 “莫言热”很快就会过去
得知获奖后的心情是怎样的,莫言直言“惊喜而惶恐”。惊,是没想到奖项会落到自己头上。喜,是果真颁给了自己。惶恐,是担心有了这层光环之后,会不会有更多人盯着自己找毛病,为难自己。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对莫言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作为获奖者,莫言本人如何看待这个颁奖词?他表示,这应该表述出了自己小说的某些特征。
不过他也说,颁奖词翻译成“魔幻现实主义”好像也不太准确。用虚幻和民间故事、社会问题和历史相结合,这种描述还是比较准确的。
莫言获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迅速掀起一股“莫言热”。这其中,图书的热销首当其冲,有媒体用“卖疯了”来形容读者的热情。
莫言本人则认为,“莫言热”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得奖的效应很快就会过去。他甚至不相信报道中的“抢购”和“断货”,觉得有些夸张。
书卖得多,作者自然高兴,但莫言同时也惶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读者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吸引,期望值很高,如果看后失望,就会让自己有点惶恐。
莫言说,人们在生活中经常想让所有人都满意,每一个人都不得罪。结果越是这样,得罪人越多。作家写小说的时候也希望每个读者都喜欢,结果还是很多读者不喜欢。
关于童年记忆:饥饿印象最深 帮人推磨换看书
作为经历过困难时期的“50后”,饥饿,是莫言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他也将这种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印记,写到了自己的多部作品之中。
莫言回忆说,自己刚懂事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记忆中最深的就是饿,没有饭吃。那时候不但没有粮食,连野菜都吃光了。自己最早的记忆就是跟姐姐抢东西吃。当时大人吃野菜团子,有一种全是刺的很扎嘴,他咽不下去。奶奶就“赏赐”给莫言和姐姐每人一小片红薯干。那时才五、六岁的莫言,老觉得分给姐姐的那一片大。抢到手后觉得自己手里的小,于是又抢回来。如是抢了两次,莫言的姐姐就哭了。
在吃饭都困难的岁月,肉,更是想象中的美味。莫言长到十五、六岁时,才有生以来第一次“放开肚皮吃肉”。当时大队里杀猪,因为是“米粒猪”(米猪肉,即是患囊虫病的死猪肉,对人体危害很大。编辑注),所以很便宜,好多人抢购。莫言的父亲买了十几斤这样的肉,才让孩子们有了一次罕见的吃肉经历。
网友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