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小编似乎记得广电总局曾经发文禁止过电视剧电影里面方言配音作为主导语言,说是为了推广普通话才这样做。但是小编又不明白为什么《武林外传》这样的充斥着东北配音的喜剧能通过审查,可能电视剧的题材不同,要求也不相同吧,前几天,声动传媒小编发表了央视放映的《国家命运》,里面已经有为领导人进行方言配音的苗头,这部剧讲述的是国家在“两弹一星”时期,研制武器过程中的历史秘密,片中观众已经能发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的配音跟以往不同,略含湖南口音、略带苏北口音的普通话,虽然比不上纯正的方言来的带劲儿,但是使得观众已然是能感受到耳目一新了。
《国家命运》剧照
方言限制有松动
在《国家命运》中,希望拥有自己国家核武器的毛泽东抚摸着在广西发现的铀矿石,深情地用带有湖南乡音的普通话说:“有了这个东西,我毛泽东少活几年也可以啊!”同样,陈赓大将为了将一批技术人才输送到筹备中的导弹研究院去,遭遇有些大学不肯放人,心急之下竟把周总理堵在厕所门口谈话,周恩来用“苏北普通话”笑道:“陈赓,也就你,找人办事敢跑到厕所里来。”
这令人感到,有关方面对影视剧中领袖人物说家乡话的限制似乎已有一丝松动。还记得,三年前,一批建国60周年献礼剧紧急重新配音,如《决战南京》中毛泽东、周恩来等原本都说方言,最后只好紧急配音改说普通话,为此剧组损失约30万元;献礼大片《建国大业》也让片中本来讲方言的毛主席、周总理等改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在网上引起不小争议。
声音帮助塑角色
去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大型史诗剧《东方》也由于不准剧中领袖人物说方言,让扮演邓小平的特型演员卢奇连连叫苦,他在镜头前用四川话表演,后期要让配音演员配上普通话。卢奇说:“小平同志本来就说四川话,我用四川话演戏,更能贴近人物,找到角色的感觉。”配音反而让人物塑造打了折扣。卢奇表示,声音也是角色塑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声音弱了,这对角色是个遗憾。红色偶像剧《我的青春在延安》导演桑华也表示,女主人公萧湘是湖南女孩,她奔赴延安,毛泽东见了这位小老乡,能不说家乡话吗?如果说普通话,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
凡事不应一刀切
三年前,广电总局重申,除地方戏曲片外,电视剧应以普通话为主;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网上调查显示,六成网友反对。有人说讲普通话不像毛爷爷,也有人说讲普通话的邓爷爷不亲切。这次《国家命运》中领袖人物的乡音“趋于普通话”,没有太难懂的成分,既没有违反“应以普通话为主”的规定,也适当考虑了民意和艺术所需。
影视剧推广普通话没有错,但不能以“扼杀”方言为代价。实际上,影视作品使用方言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仅以电视剧为例,就出现过《士兵突击》《孽债》《金婚》《武林外传》《我的兄弟叫顺溜》等。这些作品从未对推广普通话产生过冲击,相反,这些年某些方言倒是有生存危机了,如上海孩子不会说沪语引发广泛关注。
实际上,央视也从未拒绝用东北方言拍摄的《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央视春晚也年年高调聘请用东北话表演小品的赵本山。由此,凭什么不准电视剧中的领袖说点家乡话呢?
网友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