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的默片不知道您看过没有,声动小编看过,这种“无声”电影如今已经不多见,但是这种“无声”艺术却魅力非凡,时不时有电影是恶搞默片形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有一家瑞士的名为不谐调电影艺术研究所的组织,该组织致力于推广默片,将在近期开展为期3天的马拉松式不间断播放默片的活动,不仅如此,这个团队还把以Lo-Fi(低保真)和Sci-Fi(科幻)为主题的默片盛宴带到了北京。据悉,这个团队在瑞士放映了100多部默片,届时也将会有75位瑞士音乐家和中国的艺术家们参与默片的配乐工作,有兴趣的朋友们自然不能错过咯。
瑞士的Ioic团体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王琅介绍说,演出场地选择在艺术空间和剧场而非电影院,是为了强调其现场特性,以吸引中青年观众。在北京和上海的放映活动里,10位瑞士音乐家和5位中国音乐家一起合作,为多部经典科幻默片做现场配乐。Fritz Lang的《大都会》、Jean Renoir的《查尔斯顿舞》和René Clair的《沉睡的巴黎》,这些经典黑白光影世界与即兴实验音乐现场配乐融合,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个古旧世界和未来新世界混杂的独特魅力氛围,也无比切合了科幻的主题。
Lo-Fi和Sci-Fi主题的重要交流包括一个与北京当地音乐家的即兴演出工作环节,比如颜峻的即兴音乐项目。Simon Berz和他的瑞士同伴组成一个临时Lo-Fi&Sci-Fi音乐联合会,并在北京和上海演出的结尾排演Fritz Lang的《大都会》。 萨克斯、小提琴、低音单簧管和低音提琴组合起来的即兴实验音乐现场演奏,现场电子的成分为默片带来新鲜的迷离感。电影人Michelle Ettlin也参与记录本次IOIC中国之行,并与本地音乐家交流。目前,西方对中国当代音乐的了解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以默片配乐为背景,来自中国和瑞士的音乐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碰撞也显得十分有意义。毕竟温习默片和给默片用现代音乐配乐的潮流对中国观众还有些许陌生。
电影史上被称为“默片”的早期无声电影其实并不是完全默默无闻,当时,为弥补无对白或少对白的不平衡,电影常常以管弦乐来表示打击声、关门声、关窗户声、雷声等;而人物对白的部分多以乐器演奏的形式来配合呈现,例如恋人互诉衷肠时配上某段歌剧里的二重奏。这种以音乐来替代声音的情形其实有更深层的心理意义。
而在重温经典的今天,人们静静地坐在剧场或艺术活动空间的黑白银幕旁,欣赏现代音乐即兴配乐和默片的混搭,更像一场高于普通电影院模式的电影音乐会,也重现了黑白默片的旧时光魅影。
网友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