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启动“音乐启蒙工程” 将惠及10万贫困儿童

2012年05月31日 http://www.sando.cn

音乐家 启蒙工程 贫困儿童

浏览(2292)

我要评论(0)

    电钢琴、电子小魔琴、葫芦丝以及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些崭新锃亮的乐器,昨天摆进四川凉山州螺吉山学校,堆了半个教室。不仅如此,只有在电视中才见到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也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一彝族小学生正在欣赏节目

  “音乐启蒙工程”送来礼物

    “今天,我们把一套音乐器材送到螺吉山学校,是给孩子们的礼物,也是对彝家孩子热衷音乐的奖赏。”作为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主席的盛中国说道。

    此次活动是他和李元华等老一辈艺术家联合倡议发起的,旨在改善贫困地区无音乐、少音乐现状的“儿童音乐启蒙工程”。

    彝族学生杨兵见到这些乐器非常兴奋,“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就不用再用扫帚当吉他,碗筷敲节奏了”。

    盛中国表示,活动启动后,将迅速在全国推广,并启动山村音乐教师培训工程,让项目可持续发展。“我们送给他们一间快乐的音乐教室,希望他们能乘着音乐的翅膀,茁壮成长,使他们能有机会走出凉山,走出四川,甚至走出国门”。

    一组调查数据震惊艺术家

    今年4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的《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小学音、体、美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47所贫困学校的2066名学生,79%没有音乐用品,86.7%没有专职音乐教师;77.5%以上的音乐课成了流行歌曲的教唱课;平均每校只有0.32架电子琴,0.21台手风琴;购买音乐器材费用不足100元的占到了23.3%。

    “贫困不但会影响这些孩子的生活,更会影响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组数据让盛中国等老一辈艺术家震惊,当即决定用普及音乐的形式,以文化化人,还孩子们心灵一片绿洲。

    将惠及中西部10万贫困儿童

    中央财政今年首次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据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项目负责人介绍,“儿童音乐启蒙工程”作为首批受益的项目,获得100万元拨款。项目启动后将采用义演募款、接受捐助等形式继续筹集善款,推广“百市千县万所音乐教室”的援建活动,第一期工作将覆盖中西部部分贫困地区24个县的200所贫困、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共捐赠200套设施齐备的音乐器材、电脑及视频教材。

    “我们还会安排十几位老艺术家以及专家对300多名音乐教职人员进行培训”,该负责人透露,中西部部分贫困地区近10万贫困山区儿童将受益。

    期待更多音乐家和志愿者加入

    相对于庞大的捐赠计划,发起人之一、著名艺术家李元华称,100万元对于中西部贫困地区大量学校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除了继续向国家申报项目资金支持外,我们还会通过义演、接受捐赠等方式来进一步拓展善款来源,我们期待更多的音乐家能利用空余时间,投身到我们的队伍中来。”李元华还表示,工程实施起来工作量很大,而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专职人员有限,期待更多志愿者加入进来,一起为帮助孩子们建音乐教室努力。

    个案

    书本当话筒 扫帚作吉他

    人物:西昌市螺吉山学校初中生 杨兵

    四川凉山州西昌市螺吉山学校坐落在半山腰,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地,445名彝族孩子在学校学习。

    除了祖辈相传的山歌,他们没有音乐。

    据校长王阿波介绍,仅有一台上世纪90年代的脚踏风琴,早已瘫痪,全校至今没有一位音乐专业教师,音乐课都是交给班主任去上。

    “有点音乐基础的班主任就赶鸭子上架,教教儿歌或老歌,没基础的老师就只好上主课”,他称,但孩子们非常喜欢音乐课,很多孩子没事时就吹彝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口弦,或弹弹月琴,吼吼嗓子。

    初二学生杨兵是一群喜欢音乐的彝族孩子中的孩子王。他带着孩子们唱歌排舞,没有乐器就用扫帚代替吉他,没有话筒就卷起书本,没有击打乐器便敲击碗筷。

    杨兵对学琴很期待,但一直以来,都是遥远的梦。

    失灵的按键 残缺的歌声

    人物:西昌市四合乡中心小学学生 孙子吉布

    孙子吉布今年14岁了,凉山喜德县人,幼年父母双亡,兄弟二人只好跟着村长一起生活。

    2011年8月,在好心人帮助下,他来到西昌市四合乡中心小学,与来自凉山州17个县市的44名父母双亡的孩子一起读四年级。

    黝黑的皮肤,炯炯有神的双眼,彝族特征明显。孙子吉布说要给记者展示一个心愿,他在彝语字典中找了很久,终于用彝语和汉语把“我很喜欢风琴(钢琴)”几个字写在纸上。

    在四合乡中心小学,由于没有专业音乐教师,没人教过他弹琴,但凭志愿者偶尔的点拨,他学到了弹脚踏风琴的基本知识。

    然而,学校唯一一架脚踏风琴,超过一半按键失灵,孙子吉布依然用残缺的按键给记者表演了一曲《歌声与微笑》。

    天生好嗓子 不该被埋没

    人物:大箐乡中心小学语文老师 何会玲

    西昌市大箐乡中心小学的音乐师资似乎好些,有两位专业音乐教师。何会玲是其中之一,2005年入校,因师资缺乏,学校还安排她上语文课,尽管仍带音乐课,但极少有精力好好上堂音乐课了。

    “彝族孩子乐理基础非常差,我们只能教些简单的乐理常识,或给孩子们唱歌把握节奏,因没设备,乐器方面的知识没法教”,何会玲称,彝族孩子的嗓音特别好,在刚结束的西昌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学校组建的合唱团参加比赛,别的学校都用话筒,唯独他们用清唱,在高手林立的赛场上,他们摘回了三等奖。

    “我的专业知识已荒废这么多年,系统教专业知识不现实,另外还缺乏专业设备,没人没器材,耽误了彝族孩子天生的嗓子”,何会玲很愧疚,但却无能为力。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2
  • 0
  • 0
  • 0
  • 0
  • 1
  • 0
  • 0

还没有评论哦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400-600-5012 版权所有 2005 - 2013 All Right Reserved.皖ICP备07500763号-1

地址:安徽合肥港澳广场B座11层

分享按钮